改革开放40年是武汉工业经济实现大跨越的40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果。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实现了由粗放型产业为主向集约型产业为主的转变。特别是近年来,武汉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工业总量跨过万亿台阶,生产力布局日趋合理,运行质量显着提升,为武汉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工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8年,工业增长进入了复苏期,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8%。第二阶段,从1989年到1999年,工业增长进入了恢复期,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8%。第三阶段,从2000年到2012年,工业增长进入了快速期,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9.3%。第四阶段,从2013年到2017年,工业增长进入了平稳期,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4%。
新型工业化推进加快。改革开放40年,武汉工业迅速成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行业。2017年,武汉规上工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比1978年增长159.8倍,工业化率35.2%(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工业实力增强。改革开放40年,武汉工业跨上了新台阶,工业体系日趋完善。2017年,武汉有工业行业大类38个,占全部工业行业大类的92.7%。工业单位迅速增加,2017年,规上工业企业2555家,其中:千亿企业1家,五百亿企业5家,百亿企业21家。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43.66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10.1倍;利润总额755.59亿元,增长87.8倍;税金总额1052.59亿元,增长214.7倍。
工业生产能力扩张。改革开放40年,武汉制造快速崛起。2017年,生产钢1694.61万吨,比1978年增长6.53倍;汽车189.78万辆,增长663.33倍;卷烟253.18万箱,增长4.69倍;发电量达到228.82亿千瓦时,增长6.17倍;服装8302.92万件,增长4.98倍;化学药品原药17732吨,增长17.49倍;另外,2017年,生产光缆6699.57芯千米,显示器1347.58万台,房间空气调节器1746.05万台,软饮料371.76万吨,均在全国占一定的份额。
二、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的40年是武汉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的40年。武汉工业在所有制、轻重工业比例、内部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显着变化,取得了长足进步。
股份制经济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有、集体工业总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2.7%和17.1%。2017年,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显着变化,国有、集体经济比重下降到8.2%,股份制、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和私营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经济比重为58.8%,港澳台及外商投资比重为32.8%。
轻重工业向重工业倾斜。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由1978年的47.4:52.6发展到2017年的24.4:75.6。2017年,轻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104.80倍,重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292.12倍。需要说明的是,在房地产、汽车等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下,重工业快速增长,轻重工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由改革开放初期的轻重工业并举向重工业明显倾斜,是符合武汉工业化进程的演变规律的。
形成11大工业支柱产业。武汉作为老工业基地,经过40年的探索和奋斗,形成11大重点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7.0%。其中,钢铁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制造、食品烟草、能源及环保六个产业产值过千亿元,这六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7.1%。
钢铁在调整中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武汉钢产量不断攀升,连续跨越十六个百万吨台阶,2011年突破1800万吨,2013年达到顶峰1895.23万吨,当年我市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比例达2.4%。近几年来,武钢主动去产能、调结构,2017年钢产量调整为1694.61万吨,占全国钢产量的1.6%。我市钢铁产品目前拥有冷轧硅钢片、汽车板、高性能工程结构用钢、精品长材四大品种,冷轧硅钢片单厂产能居世界第一。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后来居上。经过40多年的发展,汽车产业发展壮大为武汉工业第一大产业。2017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目前拥有东风本田、神龙、上汽通用武汉分公司、东风乘用车和东风雷诺5大整车企业及近5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产能超200万辆。同时也是全国拥有乘用车品牌数量最多的城市,成为继上海、长春与广州之后的中国汽车“第四城”。2017年,生产汽车189.8万辆,汽车产量占当年全国汽车产量的6.5%。其中,轿车产量为114.0万辆,占当年全国轿车产量的9.5%。
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增长。2017年,武汉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2.5%。经过多年发展,武汉装备制造重点企业有武重、武锅、华中数控等,其中,武重是国内最大的重型机床制造商,华中数控更是国内第一的数控机床控制系统提供商。
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武汉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国家存储器基地、华星光电、武汉天马等重大项目陆续落户,形成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与设备、移动互联和显示面板4大主导产品,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国内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长飞光纤、烽火通信光缆单企产量分列全国第1名和第3名;中小尺寸面板产能9万片(华星光电T4项目投产后将达到13.5万片);烽火通信在全国光器件市场占有率达到60%。
烟草及食品产业不断扩张。烟草方面,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武汉工业第一纳税大户。企业“黄鹤楼”品牌价值多年位居全国烟草品牌第二位,“黄鹤楼·硬银紫”荣获2015-2017烟草行业十大优秀卷烟新产品奖。截至2017年底,公司累计申报专利3507件,授权专利2666件,专利累计申报量和拥有量继续排名烟草行业第一。食品方面,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百威啤酒、统一食品、蒙牛乳业等国内外着名食品企业均在武汉落户。
能源及环保产业增势强劲。2017年,武汉能源及环保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1%。主要包括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新能源为补充的能源保障体系和环保产业。在环保系统、工程设备和产品开发方面,形成了从大气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噪声控制设备到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环保服务等领域较为完备的体系。凯迪电力是环保行业知名企业。
石油化工产业产能大增。2017年,武汉石油化工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8%。武汉石油化工原油加工量达792.72万吨,比1978年增加758.46万吨,增长22.1倍。形成了以武石化800万吨炼油和中韩石化80万吨乙烯为中心,延伸形成环氧乙烷、碳九、碳五、芳烃4条产业链。
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发展优势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区级工业经济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尤其是三大国家级开发区的崛起,迅速成为武汉工业的支柱。2017年,三个国家级开发区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为45%。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为核心,以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通航卫星、食品饮料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全国首批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落户武汉开发区智慧生态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中国车都之一。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和高科技农业竞相发展,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2001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武汉•中国光谷已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2017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已落户了可口可乐、百事食品、双汇食品、周黑鸭和良品铺子等50多家国内外知名食品及其配套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家),形成了涵盖肉制品、休闲食品、饮料、果蔬深加工以及配套印刷包装等项目的华中地区聚集程度最高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核心园区为依托,东西湖区连续多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区”,2014年被工信部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食品)产业示范基地。2017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工业在曲折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在开放中前进,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工业结构加快向中高端迈进,工业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武汉要着力增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围绕“一转型两手抓三融合”,深化“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实施“万千百工程”,在结构优化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为武汉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