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改革开放四十年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武汉从在全国率先确立“科教兴市”战略,到进一步确立“创新武汉”的奋斗目标,再到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的新目标,科技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与时俱进,科技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    科技基础资源丰富

        武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云集,智力优势明显。至2017年底,武汉拥有84所高校,其中“985”、“211”高校7所,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含研究生)达107.5万人,仅次于广州,居全国第二。截至2017年底,武汉两院院士达68人,人才总量达到233万人。拥有以中科院武汉分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121个,国家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3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个;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30个,其中国家级31个,拥有有各类众创空间158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55家(包括国家专业众创空间5家,国家级农业众创空间5家),拥有生产力促进中心36个,其中国家级4个。武汉在全国率先确立“科教立市”基本市策,是全国第一个光电子产业基地(光谷),全国第一个孵化器建设试点城市,科技竞争力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二、    科技经费投入加大

        2017年武汉用于科技事业的地方财政拨款额为112.99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54%,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广州、深圳。从2000年至2017年,地方财政用于科技事业支出保持着高速增长,年均增长29.97%。此外,武汉出台了“企业创新十条”,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设立了365三式投注_365bet体育投注网址_365商城怎么下载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进知名合作机构,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截止2017年年末,引导基金已与深创投、硅谷天堂等国内知名创投机构发起设计和拟设计子基金达40支,子基金总规模达59.55亿元,累计吸引各类社会资本48亿元,财政资金实现5倍放大效应。同时,武汉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实现稳步增长。201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3.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2.15%高出1.05个百分点。

        三、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武汉地区科技活动主要由三块组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长期以来,科技活动主要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中开展,企业科技活动占比较小且层次较低。1997年以来,武汉先后启动企业自主创新工程,推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实施“十大工程”、“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出台争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大力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日趋紧密。华中数控和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名列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武钢集团有限公司自主创新能力跻身国内企业前列,武汉汽车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全国领先。同时,斗鱼、安翰、卷皮网、斑马快跑及直播优选等一批新兴企业迅速崛起,在科技部发布的《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中榜上有名。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武汉地区科技活动人员67651人,其中企业35159人,占52%;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200.31亿元,其中企业128.31亿元,占64.06%。 2017年,全市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03家,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市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81家。企业已经成为武汉地区科技活动的主要力量。

        四、    科技产出成果丰硕

        40年来,武汉地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项目400余项,一批重大科技城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获得国家奖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提出的三项电信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武汉通信技术与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武汉地区科技专家为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作出重大贡献;武汉地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积极参与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州”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世界第一尾体细胞克隆鱼和首例转基因鱼在汉诞生;世界首创体外培育牛黄在汉问世并实现产业化;武汉数字地震观测系统技术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仿真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武汉建桥技术成果蜚声中外。2017年度武汉地区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7项,其中由武汉地区主持完成的有10项,获奖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自1985年国家正式实施专利制度以来,武汉地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以%和%的平均增长速度递增。2017年武汉地区专利申请量达49726件,是1986年的151.2倍,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3243件,是1986年的198.4倍。2017年武汉地区专利授权量为25528件,是1986年的729.1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是8444件,是1986年的4222倍,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武汉地区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为33.08%,比1986年提高了27.4个百分点。2017年武汉地区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以及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创历史新高。

        五、    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重要环节,武汉技术市场一直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技术交易日趋活跃,交易规模逐步扩大。武汉1980年在国内率先开拓科研成果商品化之路,1981年举办全国第一个科技成果交易会,1984年全国第一家技术市场“武汉技术市场”正式成立,1995年在全国率先设立科技保险,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力度。2017年武汉共签订技术合同14535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603.2亿元,是1987年的641.3倍,年均增长20.04%。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415万元,是1987年的280.4倍,年均增长20.67%。2017年,武汉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输出技术排名第二、吸纳技术排名第一。

        2017年8月,武汉开全国之先河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局,积极推动本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科技成果转化局成立后的短短三个多月,成功举办了5场大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签约项目206个,签约金额244亿元。武汉大学刘经南院士团队的全球首个“即时判”北斗高精度警保联动智慧系统与两家高科技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协议金额高达10亿元;华中科技大学樊宽军教授等的“基于超导回旋加速器的质子放疗装备”与企业现场签约,协议金额也超过10亿元。

        六、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截止2017年末,武汉有高新技术企业2827家,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第四,占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52.65%,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9479.64亿元,是建立高新技术统计的1998年的52.2倍,年均增长23.1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3.9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670.57亿元,占武汉地区生产总值的19.91%,比1998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稳步增长。2017年全市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三大领域实现高新产值7091.89亿元,占全市比重达74.81%。其中,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高新产值2012.22亿元,占全市比重达21.23%;先进制造领域实现高新产值3779.33亿元,占全市比重达39.87%;新材料领域实现高新产值1300.34亿元,占全市比重达13.72%。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区域聚集明显,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示范效应显着。2017年东湖高新区和武汉经开区共实现高新产值5236.24亿元,占全市比重达55.24%。其中东湖高新区实现高新产值2621.89亿元,占全市比重达27.66%;武汉经开区实现高新产值2614.35亿元,占全市比重达27.58%。全市143家高新产值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中,39家在东湖高新区,占全市比重达27.27%;35家在武汉经开区,占全市比重达24.48%。


        下载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