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焕新非遗”公益行动走进武汉

        时间: 2022-08-10 09:27 来源: 长江日报

        从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到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从西湖边的绿茶制作工艺到潮绣、潮瓷、潮剧和工夫茶,从海南黎锦到青藏高原的编织藏毯……近年来,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秀”。

        随着非遗等传统文化日益受关注,自2021年11月起,巨量引擎联合字节跳动公益、今日头条文史频道和光明网,发起了“焕新非遗”公益行动,陆续探访全国10余个城市,覆盖100家媒体、500个非遗项目及传承人。8月3日,“焕新非遗”公益行动走进武汉。

        “此次来到湖北武汉开展非遗采风活动,让大家对非遗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同时也展现了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巨量引擎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平台责任出发,巨量引擎发起“焕新非遗”公益行动的初衷是希望发挥“互联网+”的强大推动力,让更多非遗项目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 刘洁 用面塑“捏出”荆楚历史

        “80后”武汉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刘洁。

        “面塑作品中最难捏的是人物,人物中最难捏的是头部……”8月3日下午,“80后”武汉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刘洁揪下一小块面团,用手捏出头型,用塑刀刻画五官,十多分钟后,一个表情丰富的关公头部已初步成型。

        走进刘洁的工作室,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面塑作品,小的可以装进核桃壳里,大的比他本人还高,大多是屈原、关公、王昭君等荆楚历史人物,造型生动,细腻精美,每件作品都栩栩如生。

        面塑也称面花、捏面人等,是以面粉为主料、加上糖、盐、甘油等防腐防裂材料后制成面团,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人物、器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

        “每个面塑人物背后,都有着它的故事。”刘洁介绍,面塑艺术历史悠久,武汉面塑则兼容南北所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早在清朝同治年间武汉面塑就已存在,流传至他这一辈,已是第五代。

        自幼喜好传统工艺美术的刘洁,18岁开始正式拜师学艺,2013年创立面塑艺术工作室“壹粟坊”,其作品多以英雄好汉、历史人物、民俗文化为主,让人们在传统文化和现代面塑之间找到共鸣,其中刘洁的“关公”面塑可谓是最具代表性,他创作的“关公”作品神形皆备,细腻逼真,他也因此被称为“业内关公第一人”。

        制作面塑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还需要花费时间,其中刘洁的“一百零八好汉”就花费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才制作完成。这也是刘洁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此外,作为非遗传承人,刘洁在传承保护方面也有着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一是不断去学习、研究武汉面塑技艺,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二是通过参加艺术展演,媒体报道,线上线下不断推广武汉面塑技艺;三是不仅延续师带徒的传承方式,还将武汉面塑技艺带进了校园,带进了社区。

        一个表情,一个故事,一尊面塑,一部春秋。刘洁用面塑向世人讲述着荆楚故事,谱写了一部“手艺人”的春秋。

        ■ 苏峰 10年复兴“苏恒泰”油纸伞

        “苏恒泰”第五代传承人苏峰。

        “原汁原味保留传统技艺,做心中的油纸伞。”这是“苏恒泰”第五代传人苏峰坚持做油纸伞的初衷,他说,中国不缺他这一个生意人,但差一个做伞的人。

        “苏恒泰”油纸伞创立于1864年的汉口,创立人苏文受是湖南长沙东乡石门坎人。“苏恒泰”油纸伞曾名扬华中,以结实耐用着称,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且复杂,外观图案繁多,耐用抗风。

        说起油纸伞,可谓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女儿出嫁,父母都会送一把伞,因为油纸与“有子”音近;伞面张开后形成圆形,代表了美满圆满的意思。

        随着时间的流逝,油纸伞几乎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从国外传过来的尼龙自动伞。为了不让老手艺失传,2005年,苏峰开始到湖南湘潭寻找当年曾在家族工坊中制伞的老师傅,向他们学习制伞工艺。

        历经10余年磨练,他掌握了成熟而完整的制伞技艺。每日清晨,伴着削竹子的沙沙声,苏峰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一根线,两只手,六十四根伞骨。

        “冬天泡制竹子,春天做伞骨伞面,夏天上油。”苏峰表示,为确保每一把伞都是精品,“苏恒泰”对原材料的质地要求很高,他从外省采购韧性强的紫竹作为伞骨材料。2019年12月,湖北省文化厅认定“苏恒泰”油纸伞制作技艺为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21年底,被湖北省商务厅认定为“湖北老字号”。

        对于苏峰来说,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的认可,更是鼓励他前行的动力。“在复兴家族品牌的同时,接下来会将创新元素和传统工艺相融合,不断改良和提升工艺,使‘苏恒泰’油纸伞兼顾实用和审美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的油纸伞工艺。”苏峰说。

        ■ 叶开泰 中药“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叶开泰传统中药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张新华。

        黛瓦白墙,曲径通幽。走进健民叶开泰中医药文化园,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入眼帘,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园区内,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清晰呈现叶开泰的历史脉络。

        “叶氏悬壶开号,唯求国泰民安”,叶开泰是很多老武汉耳熟能详的老字号。近代史上,叶开泰与同仁堂、陈李济、胡庆余堂并称为中国四大药号。1637年,叶文机在汉口汉正街鲍家巷开设“叶开泰号”,至今已经有300余年。2021年5月,“叶开泰传统中药制剂方法”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叶开泰九秘膏方,要经过9个工序,我们到现在都在用这个方法。”叶开泰传统中药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张新华介绍,叶开泰传统中药制剂方法以用料讲究、精工炮制见长,拥有以“五花龙骨”为特色的龙牡壮骨颗粒、以松烟香墨为特色的小金胶囊、以轻红粉炼丹术为特色的拔毒生肌散等丸散膏丹制作技艺,创造出手工泛丸、九秘膏方、四制老酒等自成一体的绝技。

        作为有着40余年熬膏经验的老药工,张新华表示,看似简单的工作,熬制的火候、时间,每一步其实都非常考验熬膏师傅的技艺,这决定了膏方的口感、味道和有效成分的析出。“我们现在也在带学生,要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截至目前,健民叶开泰中医药文化园每年开办内部传承班,培养学员40人至60人。

          前店融国医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秘药局等为一体,后厂是现代化中药智能制造车间、儿童药物研究院、质量检验中心……叶开泰中医药文化园重现老字号叶开泰的“前店后厂”格局,打造非遗宣传阐释新场景。


        附件:

           已阅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