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2-03-04 05:59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长江日报记者3月3日从武汉杨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获悉,武汉首例“YSVG-S02型人工血管”用于主动脉重建手术刚刚顺利完成。

        “YSVG-S02型人工血管”是该公司创始人欧阳晨曦教授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徐卫林共同研发出全球首创聚氨酯复合材料“三层仿生结构人工血管”的同系列同材质产品。凭借这项国内唯一、国际领先的以聚氨酯为基本材料制作人工血管的技术,欧阳晨曦近日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 与高校材料专家合作攻克人工血管技术瓶颈

        2003年,欧阳晨曦从德国留学归国,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工作。在他参与的很多手术中,心脏搭桥手术令他“很受折磨”。“当时,普遍还在使用60多年前研发的涤纶人工血管,不符合这类手术的要求。”欧阳晨曦想到,如果能找到一种更有弹性的材质制作小口径人工血管,许多手术难点将迎刃而解。

        欧阳晨曦利用业余时间翻阅相关书籍、浏览学术网站,试图寻找生物相容性好、弹性适度的新材料。来自苏州研究团队用丝绸制作人工血管的一篇论文引起他的注意。他匆匆赶到当地想要深入交流,却发现这一研究团队早已解散。

        抓住“丝绸”这一灵感,欧阳晨曦想到一所专门研究纺织材料的高校——武汉纺织大学,或许那里会有合适的材料。他立刻查阅学校官方网站,联系到徐卫林教授。半年后,他们研制出与人体血管结构相同、功能相近的高仿生小口径人工血管。

        2008年,他们以聚氨酯为基本材料研制出“三层仿生结构人工血管”,对应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随后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前几天,我突然收到一封写满俄文的邮件。通过朋友翻译,我才得知自己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回想起得知这一喜讯的场景,欧阳晨曦感慨地说,“这根人工血管的面世是我人生的‘里程碑’。”

        ■ “教授企业家”创业10多年不耽误科研

        一项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上手术台需要多长时间?欧阳晨曦用了12年。

        2009年2月,武汉出台“3551光谷人才计划”。欧阳晨曦决定利用政策扶持自行创业,把研发出来的技术转化成产品。同年4月,由他牵头的武汉杨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东湖高新区注册成立,重点从事聚氨酯人工血管产品的研发。

        2020年12月15日,全球首例聚氨酯人工血管用于巨大腹主动脉瘤切除并人工血管置换手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顺利完成。这意味着这款12年前就获得国家专利授权的产品正式应用于临床。

        欧阳晨曦说:“一个人一辈子能做一件很不错的事,就算没白过。我选择的人工血管研制太难了,但我做了就一定要做成。”

        谈到现在的工作状态,欧阳晨曦说:“武汉杨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已经逐渐成熟。我现在把公司的运营交给了更专业的投资方,自己则投入到新一轮研发中。”

        ■ 他要带动更多医生实现成果转化

        谈及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后的打算,欧阳晨曦说,他将凭借自己的经验带动更多医生转化更多科研成果,帮助他们把国产产品推向世界。

        “学医的目的是治病救人,而‘开药开刀’救人有限,创造新的技术、药物及器械才能惠及更多患者。”欧阳晨曦说,“如果只做一名医生,一辈子开刀次数顶多1万多次;如果研发出好的医疗产品,则可以拯救上百万人;如果能搭建平台,帮助更多医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就可以造福上千万人。”

        在武汉,欧阳晨曦发起了贝隆医学创新平台。这是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首个心血管高端植入类医疗器械研发平台,用于孵化医工结合的创新型医疗器械产品。

        平台成立当天,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教授尚小珂带着他研发的卵圆孔封堵器和心房分流器入驻。当时,这两款新产品需要通过试验才能大规模量产,刚好可以借助该平台实现。

        只用了短短3年时间,尚小珂所创办的武汉唯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就从一间办公室发展到3栋楼,成长为“科技小巨人”企业。


          

        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