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经研究,现将《365三式投注_365bet体育投注网址_365商城怎么下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365三式投注_365bet体育投注网址_365商城怎么下载人民政府
2022年3月3日
365三式投注_365bet体育投注网址_365商城怎么下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推动国家和省关于交通运输重大战略落实,加快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365三式投注_365bet体育投注网址_365商城怎么下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发展成效显着,基本建成中部地区国际交通门户,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坚强支撑。到“十三五”期末,全市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约18034公里,综合交通网密度达到2.1公里/平方公里。其中,铁路营业里程861公里(高速铁路447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16505公里(高速公路873公里),内河通航里程668公里(高等级航道349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1.05亿吨、集装箱量196.3万标箱,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24.6%、84.8%;民航机场旅客、货邮吞吐量最高达2715万人次、24万吨,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43.3%、22.6%;邮政业务总量243.42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2.1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最高达9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7%,交通运输业已成为武汉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三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含轨道交通)超过4000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近2倍,“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总体实现。
(一)开放合作发展取得新成就。相继开通迪拜、伦敦、纽约、悉尼、毛里求斯等30条国际及地区航线,国际及地区航线最高达63条,覆盖亚欧美澳非五个大洲。中欧班列(武汉)“五线并行”,形成“一主多辅、多点直达”的跨境物流服务网络,辐射欧亚大陆34个国家、76个城市。“江海直达”“泸汉台”“东盟四国快班”“日韩快班”等航线稳步发展,通达7个国家和地区,“轴辐式轴辐式:部分节点成为枢纽,作为集散节点,它们之间的链接是具有规模运输经济效应的轴;而其他节点则与这些枢纽相连,构成辐。”全球性江海直达运输网络持续完善,中西部最佳出海口地位稳固。航空“客货双枢纽”加快布局,长江沿岸铁路集团总部落户我市,武汉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新格局。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机场交通中心、第二跑道投用,实现7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成为华中航空枢纽新标杆。汉南通用机场建成,连续举办两届国际航联世界飞行者大会。武十高铁和武孝城际、武仙城际铁路建成,至此,5条城际铁路在汉交汇,武汉东站基本建成。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80公里,四环线“四段两桥”实现“画圆”,武深高速武汉段、硚孝高速一期建成,武汉至阳新、武汉至大悟、武汉城市圈大通道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六环二十四射多联”高快速路网加速形成。轨道交通建设全面提速,建成开通5条线。汉江航道一期、二期整治工程完成,通航条件显着改善。汉口北综合客运枢纽、东西湖综合物流园、阳逻港铁水联运示范基地等项目建成,武汉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三)运输保障能力达到新高度。运输量规模持续增长,全市对外年客运量最高达到2.54亿人次,铁路、航空出行占比上升;货物运输量6.76亿吨,较“十二五”期末增长40.2%;快递业务量11.3亿件,业务收入114.84亿元,居中部地区第一。圆满完成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交通服务保障工作,保障运输48.86万人次,实现5个“零失误”;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线作战”,运输人员290万人次、物资1000万吨,为赢得“武汉保卫战”作出了交通贡献。运输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获批2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水铁联运示范线路、联运量不断增加,综合运输功能进一步提升。
(四)民生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轨道交通网络不断织密,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85公里,运营里程达到410公里(含有轨电车50.2公里),居全国前十;公交城乡一体化实现全覆盖,新开公交线路43条、调整优化631条次,市区内500米半径公交站点覆盖率从97%提升至100%,“快、干、支、微”线网架构基本形成,实施公交换乘优惠政策,惠及市民超10亿人次。交通精准扶贫攻坚战胜利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近3000公里,建设美丽农村路800公里,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县)2个、示范街道(乡镇)4个。出台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惠及广大物流企业。到2020年,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68万亿元,较“十二五”期末增长31.5%;全市A级物流企业达到201家,位居全国第二,交通民生服务作用进一步增强。
(五)绿色智慧发展增添新动能。共抓长江大保护,实施非法码头治理、核心区码头整治以及船舶港口污染防治等系列行动,取缔非法码头386个,腾退岸线30余公里,补植复绿滩地面积130余万平方米,“砂清、场平、趸船离岸、岸线复原”的模式作为“武汉经验”在全省推广。加强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推广应用,中心城区公交、出租、物流等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超3.64万辆,其中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占全部公交车辆的69.21%,较“十二五”期末提升近30%。核发全球首张自动驾驶商用牌照,率先建成国内自动驾驶汽车研发、测试和产业集聚区。搭建行业云平台,基本建成365三式投注_365bet体育投注网址_365商城怎么下载交通运输协调指挥中心(TOCC),初步实现行业智能调度、智慧决策和智慧服务。
(六)行业治理体系谱写新篇章。积极稳妥推进武汉交通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改革,形成重心下移、属地管理、条块协同、上下联动的超大城市交通运输治理体系。颁布实施1部地方性法规、6部政府规章,法治交通建设体系不断完善。推行安全责任和安全检查清单化、综合交通安全监管协同化,行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交通战线11家单位荣获和保持“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武汉交通文化引领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在取得显着成绩的同时,全市交通运输发展依然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是综合运输通道辐射能力不足,铁路“对角联通”能力相对较弱,武汉天河机场国际及地区航线覆盖范围有限,长江、汉江航道整治工程有待加快推进;二是客货联运基础设施衔接不畅,航空与高铁无法零距离换乘,部分港区存在资源分散以及集疏运通道“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区域交通一体融合水平不高,部分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存在“瓶颈路”,市域(郊)铁路尚未开始建设,轨道交通覆盖不足;四是民生服务精细水平有待提升,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模式有待推广,城市配送网络韧性和应急能力还需增强,行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有待完善。
二、发展形势
(一)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要求提升国际辐射能力。“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交通强国建设、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叠加,要求武汉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实施航空客货运门户“双枢纽”战略,构建覆盖全国、通达全球的航空网络体系;着力推动中部陆海大通道、航空运输大通道建设,畅通京津冀—粤港澳主轴、长三角—成渝主轴、福银通道等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不断强化口岸功能,大力发展铁路、水路、航空国际及地区运输线路,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二)支撑区域协同发展要求提升互联互通水平。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要求我市扛起“一主引领”之责,推动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要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进长江中游综合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深化与武汉城市圈城市交通一体化发展,拓展运输网络的通达深度和覆盖范围,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和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
(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求提升交通支撑作用。“十四五”时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锚定加快打造“五个中心”五个中心: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全面开启武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总体目标,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为切入点,强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提高交通转换效率,加快构建枢纽型、功能型、立体式、网络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切实发挥交通对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品质、改善民生服务的支撑作用,为建设更具集聚辐射能力的交通强国示范城市贡献力量。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和交通强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要求,紧紧围绕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坚决锚定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总体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与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长远目标,坚持做强腹地、带活周边、辐射全国、联通世界,建设大通道、大枢纽、大体系,推动交通国际化、一体化、生态化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武汉当好先行。
(二)基本原则
1.强化战略引领。落实国家战略要求,提升通道辐射能力和枢纽能级,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发挥交通运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支撑和先行引领作用。
2.加快争先进位。对标一流标杆城市,补齐关键领域发展短板,结合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加强项目谋划,提升设施网络化和运输一体化水平,全面提升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3.坚持服务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实现客运出行便捷安全、货运服务经济高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4.发展绿色智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要求,推动交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发展目标
到2035年,围绕“一城两圈”一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两圈:“全国123出行交通圈(武汉都市圈1小时通勤、长江中游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远景目标,打造“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联贯长江经济带、联接“一带一路”、联通世界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融入“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有力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十四五”时期,坚持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围绕“两通道、五枢纽、五体系”发展目标,促进两条综合运输大通道(中部陆海大通道、航空运输大通道)内畅外联,推进五大综合交通枢纽(铁路客货运双枢纽、全国公路路网重要枢纽、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国际航空客货运门户双枢纽、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一体融合,推动五大市域交通运输体系(公众出行、城市配送、绿色交通、数字交通、交通治理)便利高效。在经济运行、设施网络、运输服务、绿色安全等方面尤其是航空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等重点指标争先进位1—3位,在通道建设、公交优先、应急物流、车路协同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领域突破发展。
(四)投资规模
“十四五”时期,全市综合交通运输项目分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客运枢纽、物流、邮政快递、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等9大类,共计372个项目,规划总投资约11586亿元,“十四五”规划完成投资约6275亿元。其中,重大项目(总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见附件)143个,规划总投资约10817亿元,“十四五”规划完成投资约5659亿元。
四、构筑内陆开放综合运输大通道
做强多向拓展、内畅外联的中部陆海大通道,构建链接全球、覆盖广泛的航空客货运输大通道,加快形成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打造内陆开放型综合运输大通道。
(一)建设内畅外联中部陆海大通道
加快提升中欧班列(武汉)跨境通达与集散服务能力,继续加强西向、北向通道建设,积极探索发展南向通道,发挥水铁联运优势,完善以铁路直达、近洋直航、江海联运、铁海联运为支撑的国际通道体系,构建形成联通欧洲、覆盖中亚、衔接日韩、连接东盟的中部陆海国际大通道。
1.稳固欧洲通道线路。巩固直达德国杜伊斯堡、波兰马拉、法国里昂等欧洲枢纽城市的既有国际铁路干线,不断拓展通道辐射范围。强化线条争取力度,保障去程线条增加至阿拉山口方向8列/周,二连浩特、满洲里、霍尔果斯方向各2列/周,形成与班列能力相匹配的线条资源。
2.开辟中亚通道线路。畅通由霍尔果斯口岸出境,经哈萨克斯坦辐射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伊朗、土耳其等中亚西亚国家通道。加强与中吉乌、中巴铁路相连接,开辟至中亚、南亚新通道。
3.强化日韩水铁联运。加强近洋直航航线与中欧班列对接,发展国际物流中转业务,实现中欧班列(武汉)在阳逻国际港站始发终到,培育日韩—武汉—欧洲(中亚)等国际海铁联运。
4.谋划东盟战略通道。强化与云南、广西等地交流合作,加紧谋划开辟中老铁路通道,加快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拓展武汉至中南半岛战略通道。
5.建设境外节点网络。依托省内重点制造企业境外产业布局,支持中欧班列(武汉)与国内外大型物流、货代公司合作,在德国杜伊斯堡、匈牙利布达佩斯、波兰马拉舍维奇等通道沿线主要枢纽城市建设境外分拨集散中心、海外仓和集装箱还箱点,提高国际物流集散服务能力。
6.创新班列运营机制。推进中欧班列(武汉)常态化、可持续运营,完善价格和运费补贴分担机制,推进班列市场化运营,增强班列自我造血、自我循环能力。支持铁路、航运、货代等领域大型企业参与中欧班列(武汉)运营组织,创新班列与产业、贸易、金融等联动发展模式,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竞争有序、差异化经营的运作模式。
(二)构建链接全球航空运输大通道
1.强化通达全球的国际客运航线网络。开辟航线,加密航班,完善通航点布局,恢复至台北、台中等航线,实现港澳台重要航点全覆盖。以首尔、东京、大阪等枢纽机场为主要通航点,覆盖东北亚地区。新开至新德里、孟买、科伦坡等航线,拓展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市场。加密欧美航线,新开、恢复至旧金山、纽约航线,择机拓展巴黎、伦敦、罗马、莫斯科等航线,提高欧美发达地区经济体的覆盖率。恢复至悉尼航线,新开至墨尔本、奥克兰等澳洲航线。选择性增加至非洲以及波斯湾沿岸国家新航点。加密与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核心枢纽间的航线航班波,新开至稻城、乌海等省级重点航点,构建辐射中西部地区重要城市的国内支线网络。
2.构建覆盖广泛的国际货运航线网络。大力拓展以全货机航线为主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打造服务全球国际贸易的航空货运大通道。强化与国际货运枢纽的中转与联运协作,提升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巩固加密欧美货运航线,加强与亚太地区、东盟国家主要货运枢纽的联系,增强与东北亚、东南亚的货运联系,开通至澳洲、中亚等货运航线,到2025年,国际及地区客货运航线数达到80条。高效联通国内主要中心城市的货运枢纽机场,稳步拓展与国内枢纽机场之间的全货机航线网络,构建“腹舱+全货机”协同发展组织模式。
3.提升国际航空运输专业服务水平。积极引进基地客运、货运航空公司,培育引进国际航空公司、大型货运代理企业、国内外大型快递企业、卡车航班公司等在机场集聚发展,提升航空客货运服务能力。提高机场通关便利化水平,推广实现“一次支付、一次值机、一次安检、行李直挂、无忧中转”服务,吸引国内外旅客途经武汉停留。完善航空口岸综合功能,提高货运航班安检和通关效率。提升冷链物流、航空快件、活体动物、危险品、超规货物等专业化运输服务能力。
五、打造一体融合综合交通大枢纽
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邮政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提升和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枢纽经济,进一步提升与城市发展的协同联动水平,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一)增强铁路枢纽功能
1.建设“超米字型”高铁网。建设沪渝蓉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武汉至合肥段,武汉枢纽直通线、京港(台)高铁阜阳至黄冈段等,争取将武汉至贵阳、武汉至南昌高铁等纳入国家规划,逐步在武汉形成“两纵(京广、京九西通道)两横(沪渝蓉、沪汉蓉)两对角(福银、胶贵)”12方向“超米字型”对外高铁网络。加强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与邻近的长株潭、环鄱阳湖、中原等城市群城际铁路的延伸对接,建设武咸城际南延线等,规划研究武汉—红安连接线、武汉—罗田—英山—安庆高铁、武汉—黄石—九江高铁新通道,争取在武汉东西主轴、南北主轴及长江中游城市群间逐步建成客运双通道。
2.打造“一环八向”普速铁路网。续建江北铁路,新墩至汉西上行、南湖至大花岭下行联络线,提高列车运行效率。按照“客内货外”原则,积极推进西北、西南、东南货运环线等项目前期工作,武汉枢纽普速铁路逐步形成衔接郑州、合肥、安庆(杭州)、九江、长沙、贵阳、重庆、西安等8个方向的“一环八向”路网结构。
3.完善铁路客货运枢纽布局。聚焦铁路客货运双枢纽建设,新建汉阳站、武汉天河站、长江新区站等,形成“五主(武汉站、汉口站、汉阳站、武汉天河站、武昌站)两辅(武汉东站、长江新区站)多点”客站格局;进一步完善吴家山集装箱中心站一级物流节点和滠口、大花岭二级物流节点,预留阳逻、光谷、常福等货运站场建设条件,形成“1+2+3”三级物流节点网络。构建高铁物流系统,建设全国高铁快递转运分拨中心。依托吴家山国际铁路枢纽和场站,推进汉欧国际综合物流园建设,创建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二)推进公路枢纽建设
1.强化城市圈高速公路直联直通。建设武汉城市圈大通道和武汉至周边城市射线,实施京港澳高速武汉段、沪渝高速武汉至黄石段改扩建,新建武汉至天门、武汉至松滋高速,推进武汉经黄州至浠水高速、硚孝高速延长线、岱黄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谋划形成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城市圈的“七环三十射”高快速路网络,实现武汉至周边城市的直联直通直达。加密高速出口,实施近城地区高速公路互通、收费站扩能改造,缓解进出城通道常态性拥堵。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功能,向交通、生态、旅游、消费和物流等复合功能服务区转型升级。
2.加快普通国省道提质升级。推进国省干线达标提质,加快待贯通路段建设,推进二级及以下低等级路段改造,实施G107、G318、G106改建项目。结合城市发展和环线布局,谋划国道外迁形成新的环射格局,加快光谷、车谷等副城新增过江通道前期工作。完善市内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实施城市对外通道、重要城镇过境段公路、大型货运枢纽集疏运通道快速化改造,加强主城区和新城区道路联通,缓解通行能力不足造成的城市交通拥堵。加强黄陂、新洲区等与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衔接的公路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3.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县、乡镇),推动农村公路逐步实现“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到畅”,实施乡镇双通道、行政村双车道工程,因地制宜推动窄路基路面公路拓宽改造,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延伸联通和标准提档升级。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环湖公路建设,促进“四好农村路”与特色产业、资源开发、绿色生态等融合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加快旅游风景道、美丽公路经济带建设,加强路域环境治理,改善农村公路景观环境,促进交通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4.推动公路养护管理提质增效。加快公路养护管理站、养护(应急)中心、治超站等公路养护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区、乡镇(街道)、村三级“路长制”,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生产组织模式。大力推广预防性养护,实施“主动养护”,提高养护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水平。推动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实现基础数据归集,提升养护检测、分析、评价和决策效率。深化公路超限超载治理,完善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建设,降低车辆超限率,保护公路桥梁安全。
5.建设公路综合交通枢纽。统筹城际铁路、长途客运、旅游客运等客运枢纽建设,完善枢纽配套公路客运功能,加强枢纽之间通道衔接。加快汉口、武昌客运中心建设,探索站城一体化发展新模式,通过上盖建筑等形式实施综合商业开发,实现与城市空间、土地利用、产业布局有机融合。建设武汉集装箱公路中转中心、汉欧国际物流园等一批公路货运枢纽、综合物流园区,发挥公路交通枢纽对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支撑作用,促进枢纽经济发展。加快完善全市物流空间格局,打造“四港四轴三集群“四港”:阳逻国际港、吴家山铁路基地、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
“四轴”:武鄂黄黄、汉孝、武咸、武仙;
“三集群”:车谷、光谷、南部(组群)三大物流集群。”物流空间布局体系。
(三)提升港口枢纽能级
1.优化区域航道网络布局。以千吨级航道为骨干,加快建设横贯东西、连接南北、通达海港的国家高等级航道,配合实施长江武汉至宜昌段航道整治工程。坚持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保护,提升支流航道和库湖区航道能力,支持实施汉江武汉至襄阳段航运能力提升工程,配合整治汉江蔡甸至汉川段航道,实现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通行。
2.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调整优化集装箱、商品汽车运输、石油化工品、综合服务保障类码头设施功能布局,打造武汉港“一核心三支撑九港区”“一核心”指阳逻港区,“三支撑”指经开港区、白浒山港区、江夏港区,“九港区”是指武汉港的组成港区,包括阳逻港区、经开港区、白浒山港区、江夏港区、主城港区、青山港区、林四房港区、蔡甸港区、东西湖港区。总体格局,加快阳逻和江夏、白浒山、经开港“1+3”集装箱港口群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阳逻港三期后续工程等项目,申报水铁联运二期工程外贸集装箱运输资质,谋划水铁联运三期工程。完善阳逻港各作业区联通道路,实现港区配套及口岸功能提升,打造阳逻港多式联运示范区。推进金口港区铁路专用线、新南环线、新洲临港大道等疏港铁路、公路建设,谋划实施新沟至经开港疏港铁路和阳逻港空轨智能集装箱运输系统,形成高效对接、互联互通的港口集疏运体系。
3.建成中部地区枢纽港。持续推进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深化港口资源整合,促进港口布局优化和功能协同发展。积极拓展西南、西北、运河流域及东北地区腹地市场,扩大本地及中转箱源,集并汉江流域箱源,逐步实现“江海直达”航线1140集装箱主力船型“天天班”,拓展武汉港口集装箱“水上穿巴”至城市圈,构建“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港城一体”的水运体系,打造以阳逻港为核心的中部地区枢纽港。
(四)打造空港门户枢纽
1.提升武汉天河机场国际门户枢纽地位。实施武汉天河机场扩容工程,建设第三跑道、谋划第四跑道。探索武汉天河机场与中心城区之间快速联通方式,将其打造成为快速衔接高铁和城市交通的大型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完善机场内部货运区道路建设及机场周边路网配套设施,积极布局建设城市货站,提高机场地面集散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快完善汉南通用航空机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客运功能。
2.大力建设武汉临空经济区。推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天河航空城)建设,在武汉天河机场周边布局功能齐全、集约连片的设施集群。提升航空运力及机场地面服务能力,完善区域对外交通网络,打造集空运、科技、医疗健康、商务会展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开放门户和航空都市。
3.打造航空客货运“双枢纽”体系。围绕武汉—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动武汉天河机场与鄂州花湖机场联动发展,完善两枢纽快速衔接通道,以卡车航班为重点,建设辐射中短程市场的地面物流集疏网络;创新空铁联运货运发展模式,构建辐射全国主要城市群的空高联运网络。加强两机场运营合作,协同使用空域资源,实现航线互补、联动发展,加快形成航空客货运“双枢纽”。
(五)建设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
1.完善快递基础设施。依托武汉天河机场和鄂州花湖机场,加强国际快递航空枢纽、口岸国际邮件交换站和快件监管区建设,推动邮政和快件处理中心等基础设施与交通枢纽同步建设。在武汉临空经济区、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等区域,建设一批全国性和地区性快递分拨集散中心,巩固和提升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华中快递物流中心地位。支持企业建设邮政快递公共配送中心,推进武汉城市圈寄递同城化发展。
2.建设国内国际运输邮路。依托武汉发达的公路干线网、武汉天河机场和鄂州花湖机场航线网、中欧班列(武汉)和高铁网、长江等运输通道,做强公路邮路、做精航空邮路、做大铁路邮路、做实水运邮路,畅通国内国际邮路运输通道,形成通达广泛、互联高效的邮政快递网。完善城乡公共寄递末端网络,持续推进“邮政在乡”“快递进村”工程,实现行政村快递网点全覆盖。聚焦重点国家,完善日韩、东南亚、俄罗斯等周边区域国际邮路通道,逐步打通面向西欧、中东、美洲、非洲、大洋洲等远程区域寄递邮路通道,推动建设服务稳定的国际网络。
3.提升枢纽开放功能。研究邮政业服务跨境电商支持政策,推动“寄递+跨境电商”。鼓励邮政快递企业探索建立海外仓,联合境内外上下游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同布局。大力发展邮政快递专线及包机运输,主动服务高科技企业“走出去”。支持寄递企业开展国际小包业务和国际航空快件中转集拼业务,扩大国际快件通达范围。优化邮件快件在通关、结汇、退税等方面流程,协助推进“单一窗口”建设,推动实现邮关、商关、跨境电商一体化。
(六)促进交通枢纽一体融合
1.推动客运枢纽“零距离换乘”。新建综合客运枢纽要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集中布局,实现立体或同台换乘;整合既有综合客运枢纽各类交通设施,共享服务功能空间。持续推进高铁进机场,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实现武汉天河机场国际航空枢纽两条以上轨道交通衔接。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换乘接驳。积极开展铁路无轨站、城市候机楼、行李直挂运输、跨运输方式安检互认等专业化服务。探索空铁联运、公空联运、公铁联运模式,大力发展“行李直挂”“徒手旅行”等服务。大力推广电子客票,加快推进“一站式”票务服务和“一票制”出行服务。
2.推动货运枢纽“无缝化衔接”。加快综合货运枢纽多式联运换装设施与集疏运体系建设,统筹转运、口岸、保税、邮政快递等功能,提高联运效率。结合武汉港岸线布局调整,新建集装箱、大宗干散货作业区原则上同步规划建设进港铁路,推动铁水、公铁、空陆等联运发展,构建陆地、水上、空中融合协同的多式联运网络。依托花山港、大花岭铁路物流基地、金口港、经开港等,加紧谋划南部及西南地区多式联运走廊。
3.大力发展交通枢纽经济。推动汉口客运中心等综合客运枢纽向城市综合体转型,统筹枢纽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适度拓展车辆租赁、旅游集散、商务会展、贸易金融、文化休闲、购物餐饮等功能,促进交通与关联消费产业集聚发展。推进汉阳站高铁枢纽及周边区域联动开发建设,加强铁路枢纽与城市主城区、城市组团便捷交通联系和功能合理分工,因地制宜发展办公、商业、会展、教育等业态,实现交通、产业和城市有机融合。依托“五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优势,推动物流枢纽与高端制造、现代服务、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现代航空都市、促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将交通区位优势加快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
六、健全便民利民市域交通运输体系
构建高品质公众出行体系、高效率城市配送体系、高效能绿色交通体系、高层次数字交通体系、高水平交通治理体系等五大体系,推动运输服务便利化、多元化、品质化发展,逐步实现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双提升。
(一)健全高品质公众出行体系
1.打造“轨道上的武汉”。加快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实施第四期和四期调整、启动第五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打造主城联网、新城通达的快速通勤走廊,形成总长约70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加快建设7号线北延线、12号线、19号线等一批轨道交通项目,推进在建、已批市域快线项目实施。规划建设武汉站—武汉天河机场、桃桥湖—邾城及武汉至孝感、鄂州等周边地区市域(郊)铁路,探索市域(郊)列车公交化运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四网融合”。
2.提升城乡公交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打造“公交都市”升级版。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TOD),大力支持公交场站建设,加强公交专用道建设与管理。持续优化“快、干、支、微”公交网络,实施“城区减复、区间优化、空白拓展、服务提升”发展举措,加强公交微循环线路与轨道交通接驳,实现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100米范围内公交网络全覆盖。探索中低运量公交、定制公交、城市旅游观光巴士等模式,开通区际、城际公交,促进城乡公交网络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推进城市圈内公交一卡通用,建立多层次、差别化的票价体系,修订完善公交企业成本规制实施办法。
3.完善多样化出行服务。加强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强化交通需求管理,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推进人性化、精细化道路空间和交通、景观一体化设计,消除慢行断点,完善轨道、常规公交站点与周边建筑物出口的风雨连廊建设,完善慢行网络。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便利特殊人群出行,打造全龄友好、四季友好的慢行网络。积极引导公众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提升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争创国家绿色出行城市。结合城市承载力和居民需求,加强政企联动,坚持总量约束和精细管理,规范健康发展共享单车。推进出租汽车行业转型升级,规范汽车租赁和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健康发展。合理管控出租汽车运力规模,规范网约车经营行为,实行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经营,为社会公众提供品质化、多样化运输服务。
(二)健全高效率城市配送体系
1.构建三级城市配送网络。按照“一级节点重辐射、二级节点重接驳、三级节点重覆盖”原则,完善以“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三级城市配送网络。建设以国内大型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分拨中心,构筑骨干物流节点体系,促进物流集群发展。鼓励本地商贸流通企业整合存量设施资源,加快改造建设一批公共配送中心,推动设施对外开放、共享共用。整合末端物流配送资源,设立共同配送站点或者智能公共快递柜,统一形象、统一标准,实施共同配送。
2.完善城乡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城乡物流便利化,统筹交通、商务、供销、邮政、快递等物流资源,促进城乡客货邮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物流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探索“种植基地+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物流运输+邮政服务”一体化供应链服务,积极推广“寄递+电商+农特产品+金融”产业模式,畅通农产品产销衔接机制,支撑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3.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多方协同的应急物流指挥平台,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物流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建立应急物资储备设施系统、应急物流运力保障系统、应急物流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应急物流资源充足供给与快速调用。建立应急物流分级响应机制、应急运力征用补偿机制、应急物流社会动员机制,科学制订应对性较强的突发事件应急物流保障预案。
(三)健全高效能绿色交通体系
1.持续推进运输结构优化。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促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大力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江海直达运输,提高航运枢纽水水中转比例。推动水路、铁路运输企业签订量价互保合作协议,深化铁路运输价格市场化改革,提升铁路对港口货物价格吸引力。推进长江、汉江砂石集并中心建设,优化港口集疏运方式,促进水路大宗货物运量显着提高。
2.提升运输装备清洁水平。加快更新改造和淘汰老旧、高耗能车辆和船舶,支持发展长江千箱级标准化船队。积极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码头绿色照明,鼓励投放液化气船和电动船。优化公交和城市配送车辆车型,加大清洁能源公交车和新能源货车、城市配送车辆的推广应用力度,完善充电桩布局。推进机场廊桥电能替代,打造“绿色机场”。持续推进邮件快件包装绿色化和轻量化发展。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长江大保护,推动长江、汉江码头整治工程,优化码头岸线规划,完善LNG加注、水上绿色服务区、船舶污染物收集处置功能,深入推进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推进绿色公路、绿色港口、绿色航道及绿色机场设计建设,推广采用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加强施工期、运营期污染物治理。强化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推动形成与自然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等生态敏感区相适应的交通网络体系。
(四)健全高层次数字交通体系
1.拓展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强化大数据、云计算、北斗、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慧公路,实施国家公路网智能运行监测网络工程。建设智慧机场,打造智慧航站楼,提升旅客出行全流程便利化水平。打造智慧特色港口,逐步实现集卡调度、港机远程操控等智能场景应用。建设智慧公交、智慧地铁,推动智能公交站牌向次干路和支路延伸,进一步扩大手机APP或者电子站牌等方式信息服务覆盖面,提供出行即服务(MaaS)体验。
2.提升智慧交通服务能力。续建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拓展实时监测、智能评判与决策分析等功能,针对决策支持、安全应急、指挥调度、监管执法、节能环保等领域运用大数据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进区级智慧交通平台项目建设,实现数据归集和运行监测。促进城市智慧交通车路协同创新应用,依托武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设,形成累计500公里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建设城市级车城网平台,发展车城融合的智慧交通。
3.推动交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在汉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力量,积极探索“智慧交通+”产业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东风、中车、中铁科工等行业龙头企业集聚优势,大力推进智能网联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技术船舶、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积极拓展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运输装备制造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五)健全高水平交通治理体系
1.完善综合交通协同管理机制。统筹协调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多种运输方式发展,加快形成“大交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交通运输、发改、自然资源规划、城乡建设、公安、城管执法等部门常态化联系协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推广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一体化管理模式;探索跨方式、跨行业、跨区域的交通运输规划协同机制,完善武汉城市圈交通一体化工作机制,推动交通高频事项审批跨城通办,实现由单一方式向综合交通、对外为主向城市内外联动、分地域向武汉城市圈一体转变,逐步建立健全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的综合交通协同管理机制。
2.优化交通信用体系。完善交通运输市场信用管理制度,提升信用管理信息化水平。以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行业信用评价结果等为依据,根据信用等级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完善信用平台功能,促进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信用数据的互联共享和开发应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模式,推动建立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信息采集、信用评价、信用披露、信用惩戒“四位一体”的诚信体系。
3.加强交通安全生产管理。全面实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提档升级,促进全员责任制和差异化监管落地落实。加强交通工程安全设施建设投入和运营安全监管,夯实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两客一危”重点车辆动态视频监控等成果,全面消除公路现有危桥安全隐患。强化地质灾害治理、交通安全黑点整治,提升交通基础设施防灾抗灾能力,增强网络韧性和安全性。加强水运安全保障建设,提高船舶安全航行能力。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明确监管职责、执法领域和执法重点,畅通运行机制。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城市、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带头作用,全面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党建引领与企业发展相融合的发展格局,推动全市交通和物流行业党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有效落实,为实现本规划目标任务提供根本保证。
(二)强化组织协调。充分发挥交通行业主管部门职能作用,推动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对重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等程序进行把关审查。强化部门协调和上下联动,对跨领域、跨部门、跨地区事项,建立高效、稳定工作对接机制,及时跟踪进展情况、困难问题和成效经验,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约束性和指导性。
(三)强化要素保障。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力争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等有关规划,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性预算资金和政府性专项建设资金、债券等,加大对重大交通项目的支持力度。深化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投资建设,在继续完善BOT、EPC、政府收费还贷模式基础上,灵活运用金融工具盘活存量优质资产,鼓励利用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拓宽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做好与自然资源规划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规划用地指标,重点保障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需求。
(四)强化实施管理。落实交通强国建设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建设要求,统筹抓好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等各项改革任务,落实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区域发展等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城乡建设发展相统筹。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和评估,适时开展中期评估,督促指导规划落实,必要时动态调整,确保规划落地见效。附件